仅仅一天之内,赵丽颖就被舆论浪潮彻底包围,而这一次的风波,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她“自取其祸”,毕竟那么多品牌可供选择,她偏偏挑中了一个曾经伤害过中国感情的国际品牌。
此时的她,自身也尚未从此前的争议中完全脱身,不久前才被官方媒体点名批评,如今这么快又站上风口浪尖,可见赵丽颖已经陷入了一个被资本精心布局的循环之中。
这次她代言的是哪个品牌?她又该如何跳出这个困局?
风暴总是悄无声息地来临
当赵丽颖正式成为某品牌的全球代言人,社交平台的评论区却瞬间翻回了2019年,一件旧T恤引发的争议如今再次被翻出,尽管T恤与彩妆看似风马牛不相及,但问题的种子早在当年就已经埋下。
2025-08-14,纪梵希正式宣布赵丽颖担任其全球彩妆代言人,主打产品为N05号口红。这本应是她进军国际时尚圈的重要一步,但仅仅一天之后,舆论风暴便席卷而来,她的代言成了外界攻击她的最有力武器。
时间回到2019年,纪梵希成衣系列曾因一款将台湾、香港与中国大陆并列标注的T恤引发巨大争议。中国人有底线,不管品牌多高端,一旦触碰到国家领土问题,便会遭到全民抵制。
尽管品牌迅速道歉,当时的代言人易烊千玺也立刻终止合作,但网络的记忆不会消失。只要纪梵希曾犯下一次错误,哪怕多年过去,中国网友依然记得清清楚楚。在这六年时间里,粉丝和品牌方尝试了各种方式希望重新打开中国市场。
他们不断强调赵丽颖代言的是彩妆系列,与当年出事的服装线在财务和运营上完全独立,虽然同属LVMH集团,但彼此之间并无关联。同时,彩妆线的官方平台也一直正确标注“中国台湾省”和“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”。
尽管品牌在内部做了明确的区分,但在公众眼中,纪梵希仍是一个整体。网友并不买账,他们认为道歉是品牌的责任,但是否原谅则是公众的权利。那些曾造成伤害的“钉子眼”,不会因为一句道歉就自动愈合,旧账未清,新约自然难被接受。
所以赵丽颖看似只是接了一个商业代言,实际上却触动了汹涌的民意。只要她敢代言这样一个存在争议的品牌,就会被拉下“神坛”。
资本背后的算计
舆论场上吵翻天,但资本的算盘早已打得噼啪响。纪梵希为何偏偏选中赵丽颖?又为何选择在当下这个时间节点?答案其实藏在LVMH集团的财务报告中——中国市场贡献了其全球销售额近一半的份额,中国市场是他们无法舍弃的宝地。
在如今“安全牌”越来越难打的环境下,流量明星的私德风险也让Prada选择了导演贾玲,LV则牵手奥运冠军谷爱凌。而纪梵希却反其道而行之,选择了一位拥有极高国民度、且刚经历舆论风波的80后女演员。
你或许觉得是纪梵希选错了人,但在我看来,他们才是真正懂得挑选的高手。纪梵希是在赌,他们押注的是赵丽颖身上那种独特的“国民情绪”——一个从农村出身、中专学历的姑娘,靠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,在娱乐圈闯出一片天,最终登顶的“草根逆袭”形象。
这种励志故事往往最能打动人心,而事实也证明这种营销策略确实奏效。官宣之后,微博上迅速出现大量购买赵丽颖同款彩妆的帖子,主推色号瞬间售罄。越是争议,越能引发关注,关注多了,自然就有人心动下单,这正是品牌方想要看到的效果。
品牌看中的不只是流量数据,更是赵丽颖背后那份真实奋斗的故事。尤其是她用一部部作品和一次次舆论风波积累起来的影响力。从《陆贞传奇》到《花千骨》,她完成了人气的原始积累,再到《知否》和《风吹半夏》,她用一个个复杂而立体的角色征服了观众。
飞天奖、金鹰奖、百花奖等荣誉,为她的故事增添了权威背书。十余年的努力,赵丽颖用实力将自己从一个不被看好的演员,一步步推向国际一线品牌的舞台中央。
成功就在当下
若要探究赵丽颖为何能走到今天这一步,就不得不提她那种不服输的“韧劲”。这种特质让她在塑造角色时游刃有余,赋予人物鲜活的生命力。但在处理公众关系方面,她却显得有些过于刚硬,少了些圆滑。
就在代言风波爆发前不久的5月,面对恋情传闻,她在社交平台用一句略带情绪的粗口回应,此举引发央视未点名批评,观众也开始质疑她的公众形象与情绪管理能力。但这也恰恰反映出公众内心的矛盾。
我们一方面渴望看到明星展现真实的一面,另一方面又在他们真正表达情绪时,迅速贴上“情商低”、“没素质”的标签。我们到底想要的是一个“真实的偶像”,还是一个“完美的商品”?
而在这次的舆论风暴中,赵丽颖并未做出类似的情绪化回应。不少人将她与易烊千玺进行对比,当年易烊千玺在发现问题后迅速解约,被视为“妥善处理”的典范。
而赵丽颖此次的行为则被部分人视为“不当”。但讽刺的是,那些在网络上高举爱国旗帜、对赵丽颖口诛笔伐的账号,转头却在自己的微商中盗用她的代言图,兜售纪梵希的仿冒产品。“爱国”在这里变成了一种工具,既可以用来攻击他人,也可以用来谋取私利。
这种现象早已不是第一次出现,一边高喊抵制“辱华”品牌,一边却在兜售其山寨产品。“爱国”一词被一些人玩弄于股掌之间。在这场复杂的舆论博弈中,品牌获得了销量,赵丽颖收获了流量与争议,批评者则获得了道德高地与商业利益。
或许未来还会不断上演类似事件,演员通过制造话题吸引关注,网友们则因一点风吹草动就对明星展开激烈批评,陷入循环的不只是演员,我们每一个普通人都在被这套舆论机制裹挟前行。
那么,真正的“失败者”究竟是谁?是那些轻易被煽动、被模糊焦点、最终只留下一地情绪残渣的我们每一个人。流量的热度几天后便会消散,我们也终将遗忘这一切。这或许就是流量时代的宿命。
信息来源:
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为自媒体平台“网易号”用户上传并发布,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
Notice: The content above (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)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,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.